蚀刻技法的发展,版画不需要雕刻能力也能创作
17、18世纪,版画艺术的发展得益于它迅速适应现实的能力和艺术创新与技术革新间的紧密联系。版画是一种需要技术机械支撑的表达工具,比如活版印刷机、铜版印刷机或者石版印刷机等。版画的历史与与新技术的发现以及雕刻者孜孜不倦的开拓息息相关。帕尔米贾诺改善了蚀刻技法,为版画领域提供了一个更为适应当时艺术需求的工具:这种技巧让作品呈现出更好的明暗关系,而且可以捕捉到瞬时的灵感直接作画。
这种技法甚至可以让那些不具备雕刻能力,即不会使用直接技法中不可缺少的木板雕刻和刻刀雕刻的艺术家也能自如使用。实际上,在蚀刻技法中,艺术家并不是直接在金属上雕刻,而是在版面上涂的一层防腐剂上雕刻;用铁针就可以在涂层上面自由流畅地移动作画。之后通过不同的腐蚀,可以使图案产生深浅的变化,为作品表达和作品形式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这种版画形式也对那些不是专门从事雕刻的艺术家开放,比如费德里科.巴罗奇,他只有四幅代表性的作品,却成为16世纪版画艺术领域的一大亮点。巴罗奇版画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利用蚀刻技法重新演绎了其绘画中的抒情风格,完全激发出他将雕版技法与干刻技法结合使用的潜力。版画艺术在欧洲的迅速发展与推广使各国艺术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很多艺术家从过去的北欧艺术作品和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艺术作品中汲取灵感。
法国洛林人雅克,贝朗日连续创作了40余幅蚀刻版画,并尽可能将其大量印制(每部作品约100份),他相信这样能够促进自身作品的推广。在荷兰,蚀刻技法在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手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他在版画作品中重新创造了出乎意料的全新的绘画效果,这种绘画效果使他可以通过版画来表现在绘画中难以实现的作品,并将其推向了与传统艺术大订购者不同的大众群体。伦勃朗的好奇心驱使他探索实验复合的版画技法,并寻找不同的版画印纸(如从亚洲进口的纸张)。他鲜明的个人风格也帮助他获得了艺术上的成功。
蚀刻技法对所有具有绘画能力的艺术家来说都是一种完美的创作工具。意大利艺术家提埃波罗和他的儿子们投身于版画创作,以推广他们从自己的壁画艺术中找到灵感的作品。这些作品在后来的“壮游时期”被推广到整个欧洲地区。蚀刻技法:即硝酸称,在版画技术中将其使的古用在铜版或钢版 (很少使用)上,然后将印版上形成的图案转移到纸张上。这方面的代表人物:帕尔米贾诺(费兰切斯科.马佐拉,)、费德里科,巴罗奇、雅克.贝朗日、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吉安巴蒂斯塔.提埃波罗。
雅克.贝朗日,《三圣母)约1613年,蚀刻画。贝朗日在雕刻这幅作品时使用了雕版刀对蚀刻底进行部分线条的修改。这种技术也曾被费德里科。巴罗奇使用过。在贝明日去世时,他的妻子保留了他一生39张雕刻模板中的22张,并由她来决定贝朗日版画作品的印制。她选择与南锡市一位印制商合作,不仅是为了丈夫生前作品的印制,也是为了他的作品能够在欧洲发行推广。贝朗日的作品经常被印制在“一串葡萄纸”上, 甚至有稀少的作品被雕刻在"HFA加冠纸”“百合花纸” “法国军队纸” “角纸” 和一些盾形徽章上。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帐号